查看原文
其他

查阜西:古琴的常识和演奏(上)

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-12-20

编者按:

古琴的构造、装置、徽位,以及安弦方式都有一套详细的传统规则。查先生针对这些常识记录了安弦次第,即先安五、六、七弦,三弦共缠于一雁足,后安一、二、三、四弦,又缠于底面的另一雁足。这种安弦方法,不仅有益于日后改弦更张,为古琴音色兼备“九德”提供支撑。


古琴的常识和演奏(上)
文丨查阜西

古琴是我国汉族最早的一种弹弦乐器。它原来的名称只是“琴”。后来有别的弦乐器,就借用它加上一个区别字来命名,如“胡琴”“洋琴”之类。在两百多年以前,琴的本身也加上了区别字,叫“七弦琴”。近二十年来,又被人们叫做“古琴”了。

一、古琴的简史

两千年前,汉代的人根据更早期的史料,说琴是伏羲(畜牧时代领主)造的;汉代其他早期史料也有说它是神农(农作初期领主)造的;今天存在的很久以来被承认比较可靠的《尚书》《诗经》之类的文献也不时提到这种乐器。这说明它是在春秋前就有了的,至少它有了三千年以上的历史。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的时候,有一些书提到师旷、师襄、伯牙这些琴家,说他们弹琴的效果可以使各种动物都受到感染;在此以后,诗歌、小说、戏剧都是把琴说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音乐。许多很早的名曲像《高山》《流水》《白雪》《阳春》,一直用一种专用的琴谱在民间改编传授直到今天。这说明古琴是我国人民素来喜爱的音乐,无疑地是一份人民的好遗产。

二、古琴的结构和装置

琴的构造从汉代末年起就定型了。在此以前琴的外形要宽一些,是长方形,更早些时弦数不一定是七条,也可能还没有“徽”,后来逐渐形成前广后狭而底平的七弦琴。从汉末起,一般的琴是用一块三尺六寸长,六寸宽,两寸厚的桐木板,按一定规格刨成弧面,剜成一些“槽腹”(造琴的发展主要在槽腹变化方面),用一片三分厚的梓木板合上,使整体成为共鸣箱;用硬木在头部镶上“岳山”(包括轸池),在尾部镶上“龙龈”(包括焦尾),在底面插上两个“雁足”;全面通体上漆,最后嵌上十三个螺钿制成的“琴徽”,这就是一张传统的古琴了。

三、安装琴弦

用二尺来长的丝线一段,向左搓成七条一尺长的双股“绒扣”,一一引入七个琴轸的底孔,次绕轸颈一周,再引入颈孔,最后引过岳山后面的七个弦眼,等待穿弦。

用商品成套的古琴弦一副,在每条弦的弦头上按传统规格结成蝇头,把弦尾穿过绒扣,调整绒扣,使蝇头恰好贴着于岳山的右沿,将绒扣拉紧,然后一一上弦。

绒扣穿轸过程:

1.由颈孔穿出;

2.向左绕颈一周;

3.右方绒扣压于左方绒扣之下,由颈孔穿入,由顶孔透出,抽紧即成。

为了便于日后改弦更张,安弦的次第必须按照传统习惯,即先安五弦、次六弦、次七弦,这三条弦共同缠于底面的另一雁足;其次先安一弦、次二弦、次三弦,最后安四弦,这四条弦共同缠于底面的另一雁足。

比较便易的安弦方法:人坐正,将琴倒立地上,琴面向左,底面向右夹于两膝之间,检查弦的绳头是否端正地被绒扣绾住,然后将弦绕过龙龈,勒紧,使弦音的高度达到要求(最初安五弦时,使它为音叉A的低八度,以后各弦以五弦正调的mi去定),然后将弦紧贴底面在雁足上缠紧(不要打结,只要把弦尾夹紧于弦底板或弦与弦之间,以免更张时不易解下),七条弦一一安完之后,就是一张可以演奏的古琴了。

四、古琴和古琴弦的供应

在唐代以前(八世纪前),弹琴的人一般地是要自己制造琴来给自己用的;以后有了些造琴专家,别人可托人情去求让,或者用代价求让,就逐渐有了商品琴了。解放前的一百多年中,一般乐器店已不再制造古琴;从1957年起苏州乐器厂又有了新制的古琴供应,可以现购,也可邮购。此外,文物商店和委托商行中有时也有旧的古琴出售,有的是百年以上的古物,有时还可遇到几百年前的“良材”。

古琴七条琴弦粗细不一,是用蚕丝做的;七弦最细,一弦用粗,其中一、二、三、四弦必须加缠。古琴弦的制作方法,在过去一千四百多年中不断地写成了文献资料,科学水平虽不高,但规格还谨严而相当合理的。宋代以前(十二世纪以前)一般弹琴的人也是要自己造弦给自已用的。丝线作坊里可以定制古琴弦。到了明代就有了商品弦了。三十年前,苏杭的丝线作坊已不再培养专制古琴弦的弦工,抗日期中古琴弦已经绝种。现时,苏州民族乐器厂又在制造成套的古琴弦,可现购,也可以邮购。

古琴和古琴弦的制造得到恢复,是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化遗产,领导文艺政策正确的结果,爱好古琴的群众应该深深地感谢。我们期待着古琴和古琴弦制造的改进和大大提高。

五、古琴的音色

由于古琴的弦数比较多,而七条弦的长度又一律相同,宣声(弦的发音长度)在弦乐中特别大,共鸣槽又较多,龈岳又都在槽边而不在槽上,所以它能发出良好的音色。按照传统的说法,它的音色要备具“九德”:第一德是要“奇”,这包括泛音轻快(轻)、散音透澈(松)、按音清脆(脆),走音平滑(滑);第二德是要“古”,要求“淳淡中有金石韵”,也就是要求“清浊适中”,拿现代的话来讲,是要发出来的声音不太尖锐,也不太钝拙;第三德是要“透”,这是指琴材的胶汁和造成琴之后琴本身的胶和涂髹的胶、漆都已干透,音响中不再有突出胶漆的杂音,才能纯净,因此古琴家要得几百学前乃至千年以上的琴(古代解释“透”的原文是“岁籥绵远,胶漆干匮,发越响亮而不咽塞);第四德是要“静”,这是指琴面上(即全部指板上) 左右前后弧度平正,在任何一点都不起㪇音(砂音)和飒声(飘起的尖声);第五德是要“润”,要“发声不燥,韵长不绝,清远可爱”;第六德是要“圆”,要“声韵浑然不破散”,第七德是要“清”,要发出来的音容易听得清楚,即是不杂副音或少杂副音(原文是“谓发声犹风中铎”);第八德是要“匀”,要七条弦的散音(空弦音)和十三个徽位上的按音、泛音的音色都统一而各不发生差异;第九德是要“芳”,弹大曲时,发出的音响要前后统一,音量音色自始至终都不改变(原文是“愈弹而声愈出,无弹久声乏之病”)。但是九德具备的琴是很少的,一般的古琴能有静、透、圆、润、清、匀就算是好琴了。

六、古琴有三种传统的演奏形式

古琴自汉代以来,就存在着三种演奏形式——独奏、琴箫合奏、琴歌(类似曲艺的伴奏)。这说明古琴具备着独奏、合奏、伴奏三方面的性能,也可以说,古琴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特长。最近三百年来,绝大多数的古琴家只能独奏,琴歌与合奏是几乎绝响了。但是解放以后古琴与其他器乐的合奏又复兴起来,琴歌也在逐渐恢复。

七、古琴的十三徽

上面提到古琴上面的十三个蚌徽,是古琴各弦的音位的标记。七条弦的长度相同,所以十三徽可以为每条弦所共用。这十三个徽从岳山起数到龙龈,叫作一徽、二徽、三徽……十三徽。简单地讲,十三徽就是各弦的八度、五度、四度、三度的泛音位置。从岳山往龙龈数下去,全弦1/2是七徽,1/6是二徽,2/6是五徽,4/6是九徽,5/6是十二徽;全弦1/5是三徽,2/5是六徽,3/5是八徽,4/5是十一徽;全弦1/8是一徽,2/8是四徽,6/8是十徽,7/8是十三徽。照这样的安排,每一条弦十三徽上弦音的相对振动率,形成四组三合音,很容易使人认为古琴用的是纯律(自然音阶),但是因为古琴传统的定弦法用的是五度律(三分损益律),结果各弦散声(空弦的音)的相对音高却是绝对的三分损益律。

本文选自:黄旭东、伊鸿书等编《查阜西琴学文萃》

往期回顾:

查阜西:怎样克服古琴谱的缺点

查阜西:漫谈古琴

查阜西:琴学小史

查阜西:十年来的回顾和感想

溥雪斋、查阜西、许健:古琴音乐活动在北京

查阜西:幽兰指法集解(上)

查阜西:幽兰指法集解(下)

查阜西:古琴音乐(上)

查阜西:古琴音乐(下)

查阜西:琴歌的传统和演唱

查阜西:《指法字谱》正名初议

查阜西:《张孔山流水》研究

查阜西:《张孔山流水》传本考异

查阜西: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

查阜西: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

查阜西:民族音乐研究动员

查阜西:张廉访赝作古乐器之自白等八则

查阜西:谈谈我的民族音乐学习(提纲)

查阜西:天门怀旧等四则

查阜西:请文联重视“情习不同,博采风俗”等三则

查阜西:坚持古琴曲内容的表现等四则

查阜西:古琴曲谱的来源与现状

查阜西:琴歌诀等三则

查阜西:琴歌《苏武》——一个传统的古琴声乐曲

查阜西:琴坛漫记

查阜西:关于赵义正同志谈古琴的意见

查阜西:写在影印《神奇秘谱》的前面

查阜西:琴家三传

查阜西:几个琴人的情况

查阜西: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

查阜西:古琴创作小史

查阜西:琴学及其美学

查阜西:琴曲中的《胡笳十八拍》

查阜西:检查我十年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和工作

查阜西:百年来的古琴

查阜西: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(上)

查阜西: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(下)

编辑:西西
审校:安安 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